淮安大运河畔,一座明清风格的城门楼拔地而起。这是建设中的中国漕运城,一个以漕运文化为主线的全国优秀旅游项目。它以“最运河、最淮安、最市井”为原则,打造“漕船盛景、漕御盛世、漕粮盛宴”三大文化主题板块,将重现淮安“运河之都”的繁华盛景。
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告诉记者,近年来淮安按照中央、省委要求,坚持创新、突出惠民,做好传承、保护、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三篇文章,展现古城、水城和生态发展特色,彰显淮安文脉,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走马京杭大运河68公里长的淮安段,文化遗存百余处,遍地是历史。“南船北马,舍舟登陆”的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,御码头留下康乾两帝南巡的身影,还有大运河上仅存的保存完好的古闸……2014年大运河上榜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重要节点,有遗产区两处(清口枢纽、漕运总督遗址)、河道一段(淮扬运河淮安段)、遗产点五处(清口枢纽、双金闸、清江大闸、洪泽湖大堤、总督漕运公署遗址)被列入。
“淮安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都”,文史专家荀德麟不容置疑地说:“吴王夫差开凿自扬州邗城至淮安末口的邗沟,成为大运河的起始。天下九督,淮安居二,主管漕运的漕运总督一直驻于淮安府,河道总督也于康熙年间移驻淮安清江浦。淮安是明清的漕运指挥中心、河道治理中心、漕粮转运中心、漕船制造中心、盐榷税务中心,淮安榷关是全国最大的钞关,上缴关税占当时全国的一半之多。”
作为大运河的起源地之一,推动运河文化带建设,保护、传承和利用好这份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,将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带的特色典范,为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全国先行带、示范带作贡献,淮安责无旁贷。
惠民利民,提升百姓幸福感,是运河综合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通过几年建设,一度接纳城区污水、违章搭建林立的里运河,如今水清岸阔,绿树婆娑下是一座座传统风格的建筑和晨练暮舞的人群。“千人健步走”“中秋祭月”“水上婚礼”,一到节假日人们就往运河两岸跑。沿运河全线还设置自行车道、步行道慢性系统和配套景观,市民近可手捧运河水,远可观古城的厚重、新城的活力,让出行如同一场旅行。